2007年4月13日 星期五

人民幣急升釀大災變 將對「世界工廠」造成多重傷害

人民幣匯率的激進者認為,支持人民幣更大幅度升值,乃至允許資本項目更自由流動是以開放促改革,它將給中國資本市場帶來更充分的競爭,使得市場更有效率,促使中國金融企業提升競爭力,有利於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但是《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張庭賓撰文指出,這種邏輯首先是「空中樓閣」式的幻想。

文章認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包括金融市場的可持續發展,都必須建立在已經擁有的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世界工廠」的可持續發展上。由於「世界工廠」產生的可持續增長的利潤,將是中國金融企業的利潤源頭;是股票市場興旺的 IPO之源;是股票市場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長之源;也是期貨市場對石油、銅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和交投活躍之源。但是,如果按照今年 1月份,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是 0.38%,全年是5.054%,這將對「世界工廠」造成多重重大傷害:
##CONTINUE##
首先,過快的升值速度將抬高中國商品的國際價格,使得「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下降。發達國家企業在這種趨勢預期下,會將更多的製造能力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如果這種情況持續 2-3年,中國在過去多年中形成的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將遭受根本性的傷害,「世界工廠」將由中國的「一枝獨秀」變成「多國演義」,中國由此將失去與消費國的博弈能力。

其次,在過快的升值中,由於製造業與國外銷售業博弈能力天然弱勢,大部分的升值壓力必然轉嫁到「中國製造」身上,進一步「侵蝕」其利潤。

此外,過快的升值乃至更大程度的人民幣波幅,中國的製造業根本沒有對沖的能力,必須求助於金融公司,尤其是經驗豐富的跨國金融企業,跨國銀行在提供服務的時候,一定會要求「中國製造」支付額外的服務費用,又再一次削薄「中國製造」的利潤。

因此,當中國的「世界工廠」在國際上失去了不可替代的競爭力,在中國因人民幣大幅升值而自毀競爭力之根時,發展所謂的中國金融市場和提升中國本土金融業的競爭力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自欺欺人的「空中樓閣」。金融開放並不能自然帶來金融改革,甚至會給金融改革造成因外部環境過於嚴酷而夭折的惡果。

文章指出,金融開放與改革兩者之間的關係可能出現四種情況:

一、適度的運動,適度地增快血液的流動速度,會有助於刺激心臟和血管更具活力;

二、通過主動的改革,血液系統被改善得更富彈性,可以適度接受更快的血液迴圈;

三、如果心臟和血管非常健康有彈性,中國的金融系統達到美國的水平,在不考慮「世界工廠」的前提下,中國也可以採取完全的自由匯率制度。

但是當下中國特別需要警惕的一種,即第四種,如果血液系統仍相當脆弱,劇烈的運動、突然加快的血液流動很可能導致心臟和血管的破裂,進而導致整個中國經濟巨人轟然倒下。

文章表示,在過去 2-3年的金融改革和開放中,中國非常好地協調了改革和開放的動態平衡的節奏,改革和開放形成了極佳的良性迴圈。但目前中國金融體系的彈性程度仍不容樂觀。從整體上看,是銀行貸款的間接融資比例仍過高;而在間接融資比例中,國有銀行的比例過高;在國有銀行中,國有絕對控股者的比例過高;在國有絕對控股的銀行中,四大行的比例仍然很高。從這個角度看,三大行上市並不能有效降低這個比例。

從微觀競爭力上說,中國本土金融企業仍遠遠落後于國際競爭對手:

一、中國的金融企業大部分都處在經營模式相當原始的階段,目前基本沒有一家具備全球競爭能力者,不要說跨出國門賺取利潤,就連對中國「世界工廠」提供全球服務都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和巨大的挑戰。

二、中國金融企業大多處於政企難分的狀態中,這使它們在上至戰略決策下至減員增效中都效率仍低,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

三、中國金融企業大多數仍是國有絕對控股的公司,短期內難以建立有效的責任體系和激勵機制,公司暫時仍不能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分析認為,對於中國金融的改革來說,當務之急是擴大金融對內開放,大力發展中國本土社會資本辦金融;適當控制對外開放,按 WTO承諾允許外資金融成長,形成示範效應;國家集中精力抓好國有戰略性骨幹金融企業,建立有效的責任激勵制度。從而形成以國有絕對控股的戰略性金融企業為核心,以外資金融企業為國際化和技術升級先導,以本土民間金融蓬勃發展為廣大後方的健康金融生態。

資料來源:鉅亨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