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3日 星期六

營收擴張不見得是利多訊息

在這個世界上,我所做過最簡單的一份工作就是賺錢。事實上,賺錢幾乎和虧錢一樣容易。
—美國知名社會評論家H.L.孟肯(H.L. Mencken)

人們通常會認為企業擴張是好事,而這通常也是事實。投資人都希望看到公司能出現長期成長的曲線,而營收當然就必須有所成長。不過在營收擴張期間,也有可能會出現許多狀況,因此對於某些有問題的企業的營收成長,投資人必須仔細地加以檢視。

一般來說,營收擴張期間可能出現的問題涉及到現金流量、獲利,或是以上二者,其中包括:
##CONTINUE##
1.應收帳款與壞帳的增加。
當營收成長時,公司的應收帳款與壞帳很可能會隨之增加。這些趨勢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更多的營收意味著企業有更多的顧客與更高的銷售額,因此當營收呈現成長時,企業必須管控營收與盈餘的成長,如果沒有做好管控,就會出現現金流量的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營收較過去三年成長十五%,而應收帳款大概也增加約十二%到十五%。由於應收帳款的成長率較營收成長率來得低,代表應收帳款是在控制範圍內;不過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應收帳款與盈餘的關係是否健康?這個問題必須從兩個面來看。第一,應收帳款成長率應低於或等於營收成長率;第二,應收帳款增加金額不應超過淨盈餘。如果應收帳款的增加金額高於淨盈餘,未來很可能會面臨更嚴重的現金流量問題。當然,也有例外的情形:如果應收帳款與淨營收之間的差距是因為季節性因素使然,則當該季節過去後,這個問題就能獲得修正,因此現金流量問題只是暫時性的。另外,由於會有折舊等非現金費用的產生,因此企業實際上可動用的現金可能比損益表上所看到的金額要來得高。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呆帳準備金及呆帳相關費用。呆帳準備金比資產的百分比應維持在一致的水準上;同時對於呆帳的塗銷也必須仔細檢視。企業必須努力地追蹤與催款,才能做好呆帳管理。如果在營收成長期間放鬆對收款的管理,壞帳金額就會上升,而公司就必須打銷更多的呆帳。

2.存貨水準上升與效率不佳。
在營收擴張期間,企業的另一個需求就是必須維持更高的存貨水準。特別是對那些銷售實體貨品的企業來說,更是如此。當存貨水準上升時,公司的管理可能就會變得更沒有效率,會有更多的資金被綁在存貨上,這可能會導致存貨損失、遭竊或破損,以及存貨過多等問題。當存貨水準愈高時,就需要愈多的管控;但在營收擴張期間,企業往往會疏於內部控制,進而導致盈餘與現金流量都會變弱。

3.由於費用擴張、失去控制,以致於毛利下滑。
擴張所帶來的未必都是好事,它通常也意味著會產生更多的直接成本,包括物料採購成本、存貨管理成本,若是產品必須經由人工生產與組裝時,還會產生更高的直接人工成本。前面所提到的存貨管理效率,其實還涉及到內部控制、儲存空間,甚至是直接人力等問題。因為當企業的存貨愈高時,就需要愈多的人力來加以管理。另外有些企業在擴張時,還必須增加直接人力,特別是投入生產流程的人力。由於生產流程變得更為複雜,因此會增加人工與內部管理成本,但人力閒置時間與效率不彰將使得直接成本變得更高,進而使得毛利率下滑。

4.費用的快速成長。
企業最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費用失控,特別是在營收成長期間更容易出現此一問題,不過即使是在營收與盈餘同時下滑時,也可能會出現費用失控的狀況。

理想的狀況是,費用的成長率應遠低於營收的成長率,以確保盈餘能真正提升。費用攸關企業的內部控制是否良好,因此追蹤費用趨勢,是判斷一家企業管理能力的有效方式。

5.無法釐清「有獲利的擴張」與「無獲利的擴張」。
每個管理團隊都會犯錯,而在擴張期間所犯的錯誤可能會導致巨額的淨虧損。不過,這個問題並不是經理人做錯了什麼事,而是無法釐清「有獲利的擴張」與「無獲利的擴張」間的差異,並事先做好預防。因此可以發現許多企業一味追求市場佔有率的擴張,卻沒有考慮到其所帶來什麼影響,這是一個必須付出極大代價的錯誤,可能為公司帶來淨虧損與股價的下跌。

營收與淨盈餘間的關係

不管是做任何形式的分析,若要發掘出最多的資訊,則不能只看一個會計科目,必須研究不同會計科目間的關係。在損益表上,最重要的關係就是營收與盈餘間的關係。

投資人當然希望看到公司的營收隨時間不斷成長,公司可以透過以下五種方法的其中之一來達成營收的成長:

1.增加市場佔有率。
如果企業可以有效地發揮競爭力的話,就可以從對手那裡搶到市場佔有率。觀察競爭業者如何爭奪市場第一、第二與第三名,以及其營收有何變動,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舉例來說,在美國的零售業中,許多長期觀察者都注意到近幾年來,希爾斯(Sears)與K-Mart的銷售額不斷流失,不得不關閉部分店面;相反的,其競爭者沃爾瑪與目標百貨(Target)近幾年來則不斷擴張,這兩家零售業者成為市場的主導者,且其零售面積也迭創新高。觀察這些競爭趨勢是極具意義的,投資人應該釐清企業正採取哪些競爭行動、是否能有效地達成目標,以及預判未來的可能發展趨勢。

2.擴大市場規模。
有些市場會成長,但有些則不會。舉例來說,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根本就沒有網路書店或拍賣的市場,但到一九九○年代末期,這些市場已開始勃發。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許多人家中都有電腦、都可以連線,每天在網路上都有大量的交易發生。網路市場就是一個市場擴張的案例。當然,擴張的不只網路市場而已,在百年之前汽車製造業開始萌芽初期,只有少數的道路與車輛,但在十年之後,卻已經有超過兩百家的汽車製造商爭奪快速擴張的美國消費市場,因此觀察家深知,新的科技會創造出新的市場。

3.合併與收購。
在美國,合併與收購活動一直非常頻繁。企業之所以要合併,除了基於策略性理由外,還有另一個目的是為了競爭,企業可能是為了要消滅較小的對手而加以收購,並藉此擴張本身的市場佔有率。時機掌握良好且經過謹慎規劃的收購或合併案,不但可幫助企業提升整體的財務表現,且可以取得合理的購併成本。儘管如此,值得購買的企業並不多,因此如果一家企業收購或合併大量的公司,你應該提高警覺。另外,在估算企業的長期營收時,一定要記得,因購併而產生的營收成長並不是每年都會出現的。

4.產品多角化。
就如同我們會鼓勵投資人應該分散其資金一樣,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也必須多角化,其理由如下:第一,多角化可幫助公司的現金流量不至於完全受單一產品景氣循環的影響;第二,透過多角化可打開新的市場,並有助於營收與盈餘維持在健康的狀態;第三,當原有的產品過時時,不得不進行多角化。舉例來說,當美國的反菸運動開始影響到菸草的生意時,高特利(Altria)集團的事業觸角開始從原本的美國市場移開,轉而延伸到國際菸草銷售與食品事業部門,因此這兩個事業單位的營收逐漸取代了美國菸草市場的銷售量。

5.拓展地理範圍。
比起過去,全球的經濟模式已變得愈來愈一致,因此許多企業已朝向國際化發展,並且在整體營收中,國際營收已佔主要的一大部分。雖然有些產業是由亞洲企業主導(特別是製造業及相關產業),但美國仍有許多其他產業繼續拓展其海外觸角,如零售業、能源產業與資訊科技產業等。對許多企業來說,國際市場代表著營收可能大幅成長;而對投資人而言,找出有哪些產業可能因國際化活動的日漸頻繁而收益,以及有哪些企業可能因此而獲得最大的益處,將是一個選擇長期投資標的的穩健方法。

摘自~誰來教我做股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