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布希在國情咨文中表示,截至2017年,將提高近 5倍的替代能源消耗量。
不過評論家卻不怎麼贊同,反而吐槽說像是乙醇、以及生物性柴油等替代性能源,未來幾年內並不能成為世界能源需求的主要來源。評論家認為,之所以如此斬釘截鐵,是因為當中有兩個關鍵問題並沒有獲得解決。
其一,撇去可觀的補助金額不談的話,大多數替代性能源的獲利情形還是個問題。最好的例子就是製造「生物性燃料」的原物料,如玉米,價格不斷飆漲,更是壓縮了生產者的毛利。
同時,石油價格自從去年夏季觸及每桶77美元的最高點後,開始一路下跌,目前約在每桶55美元區間盤旋。如果油價持續朝下發展的話,某些生物性燃料的工廠 也將會遭受虧損。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如澳洲等國家,替代性能源市場已經開始灰頭土臉。在許多公司紛紛取消股利發放,有些股價還慘跌的情況下,當地媒體甚至還以「大失血」來形容這個曾經紅極一時、現在卻是慘不忍睹的市場。
##CONTINUE##
再者,推動以農產品提煉的替代性能源出口,如乙醇,很明顯地會增加全球水資源以及土地使用的壓力,更有可能會讓基本食物價格飆漲至無法接受的高點,更會讓較為貧困的消費者吃不消。
不過,即便是替代性能源的前景黯淡,有些分析師仍是從最近一波的起伏中,看見了較為正面的發展趨勢:替代性能源被迫調整方向,尋找其他資源,以便進行更為有效率、更持久性的生產計畫。
採取這番見解的分析師認為,2000年網路公司的發展變化就是很好的借鏡。
當時網路公司發展面臨死胡同,卻因此淘汰了該領域中差勁的設計概念、以及沒有效率的公司,急轉直下後,該領域又是一片柳暗花明。因此許多擁有龐大金援的投資者開始刮目相看,紛紛挹注資金進入發展穩固的公司,讓浴火重生的網際網路事業,成為世界經濟當中最耀眼起飛的一隻鳳凰。
分析師相信,同樣的發展路徑也會在替代性能源市場發生。
倫敦專門研究替代性能源的研究公司New Energy Finance 執行長 Michael Liebreich表示,「我相當期待看到油價來到 45-50美元區間,我相信這會讓替代性能源市場形成有規律的機制。」
許多指標都顯示替代性能源市場中的投資已越趨穩定。因為許多關心環境的投資人都將資金投入較不會傷害地球的能源發展,如太陽能或是風力發電,或是與傳統農業相較之下,用水量較少、較不會擠壓到傳統農產品的農作提煉能源。
舉例來說,在印度有些農夫開始種植較不為人所知的珊瑚油桐(jatropha),這種植物的籽可以榨油,因此成為新一代的生物性燃料選擇;也由於榨出的油是不可食用的,不用擔心會導致農作物要作為食用油,又要作為替代性能源的緊繃狀態。
更重要的是,據分析師所言,這種植物可以種植在 乾燥的土壤中,或是貧瘠、侵蝕嚴重的土地上,也大大增加了該植物的價值。
投資人最近也對「纖維性(cellulosic)」的燃料開始感興趣,因為這是使用非食物的原物料製成,像是草或是農地廢料來提煉乙醇。已經有一小部分公司,包括西班牙的Abengoa SA,投入發展計畫生產了。
許多財金機構,如瑞士私人銀行Bank Sarasin & Co. 建議投資人要對這個「次世代」的能源市場堅定信心,一但資金挹注,就不要輕易撤出。
不過,就算分析師看好,替代性能源的問題還是不能忽視。
要等到像是珊瑚油桐或是其他生物性原料開始在市場上有經濟價值之時,應該還要個把年後,因此如果目前就開始投資的話,很可能會先遇上損失。
不過,先別擔心!《華爾街日報》指出,即便在研究階段投資,也有可能獲利。
研究機構AgResource Co.總經理 Dan Basse表示,在1970年代油價波動下,促使當時有一波轉向替代性能源的趨勢。原本每浦式耳玉米可出產 2.8加侖以上的乙醇,當時卻生產不到 2加侖。
分析師表示,這些年來也有很多私募基金追逐著替代性能源的發展,部份原因是避險基金以及其他投資方式的崛起,而它們都在尋找新興的產業投資。再者,替代性能源所能獲得的補助也更多。除了美國,還有許多歐洲國家、中國、巴西等都已經採取、或是考慮將要採取生物性燃料的需求。
New Energy Finance的Liebreich估計,去年 (2006)投資人擲出高達 700億美元進入替代性能源市場,比2004整年要多出了一倍。
其中大部分的資金來自體質良好的公司,像是香港 的Noble Group Ltd.,若是替代性能源市場前景不佳的話,這些公司也有能力買下不良資產。
Noble 執行長Ricardo Leiman表示,「大家都可能會過度延伸投資計畫,因此有些公司會遇上財務問題。」不過他說正當有些投資失利之際,也是創造出更多機會,讓其他投資人進場。
不過別忘了,要是油價繼續下跌的話,一切都是空談。《華爾街日報》提醒,如果情形真的發生的話,替代性能源市場將會凋零,就像1970年代油價飆高後,又下跌所帶來的影響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