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小舅舅提到,找到有潛力的明星產業是投資很重要的課題,才有機會帶來很大的報酬率。其實也不只是新的產業,可能是新的產業型態、經營模式和規模經濟等,而能夠在市場裡擁有利基的優勢。
多看一些科技新知或是產業研究報告,都有可能發掘出屬於你自己的第一手消息。絕對不同於出自於理財投資的報章媒體所刊出的第N手訊息,也才更有機會提早佈局,或者應該說是可以比較容易觀察出主力的佈局狀況而在早期進場。
##CONTINUE##
仔細想一想近幾年來我對於股市觀察的方向,原來自己也一直有在累積培養這樣的眼光了!
舉個例,前年我就開始注意DRAM這個產業了,當1Gb以上的Flash在成本和價格降低到某一個程度,便會開始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發酵。果然加上Vista效應帶來的記憶體升級,和消費性電子產品對快閃記憶體的需求增加,我去年年初佈局的DRAM類股就有不錯的收穫。
其實去年到今年有太多產業都有很大的成長性。
比如說,全球鋼鐵業因為各個國家(當然最主要就是因中國大陸)不斷地開發成長到明後年也都是一片榮景。只要不斷地買進中鋼,分紅配股配現金加上價差所得,就比放在銀行好上好幾倍的利潤。
預估石化能源只剩下四十年的開採期限,在能源短缺的危機下世界各國莫不投入相關的能源產業,像是太陽能電池、LED、燃料電池還有生質能源等替代能源。加上現今我們看到的是能源與環保的問題愈來愈嚴重,隨之帶來了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愈來愈大、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相關的議題也因此受到重視。可以想見未來十幾二十年,能源與環保的產業一定是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地發展。台灣現在的股王是誰呢?就是太陽能電池的龍頭益通不是嗎?
這一兩年營建業也都明顯回春,還有高鐵的概念,讓房市都不斷地成長。電子業本身還有像是Vista概念股、iPhone概念股、Wii概念股等等也都似乎通通擠在2007年了。
所以幾乎去年到現在隨便買都能有不錯的獲利。這樣一個多頭市場裡頭要賺錢,對新興產業的敏感度跟眼光實在是不需要太高。不過相對地在空頭或是盤整的市場下,如何尋找下一個明星產業就變得相對重要了!能否找到下一個鴻海或是下一個益通呢?就非得做一些功課不行。
以後,我會把一些我覺得值得分析的產業訊息的新聞放上來,除了我自己會提出一些產業趨勢的看法外,也希望看到而也覺得有興趣的朋友們也可以一起異想天開地提出一些關於未來產業前景和市場成長性的看法,或是找尋並提供一些我沒有注意到的資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